“这次北穹人和白莲教虽然联合出兵,号称百万大军,但他们面和心不和,再加上爆出来的军队数量,应该也是虚报。”

宁长荣想了一想说,“真实的大军数量顶多就是五十万人往下,这还要加上那些民夫,按照白莲教的惯性,估计是连老弱病残的数量也算在里面。”

“付将军虽然不善进攻,但也是个善于守城的将士,只要他撑住一个月,援军必会到达。届时边城之危就可以解了。”

女儿难过,宁长荣心里也不好过,他尽量捡着轻巧的说。

“这么多年付将军一直驻守边城,从未出现差错,他那边也有不少你制造的守成器,所有边城都装备齐全,放心吧,不会有事的。”

若是没有他们全力修建的那条水泥路,恐怕一个月还真无法支援对方。

宁清西担忧的问:“一个月?一个月的时间算是多还是少?”

她对于打仗的时间数量没有一个具体的认知,只能求助于宁长荣。

宁长荣想了想说道:“要看距离,若是咱们从这边发兵去援助,一个月的时间算短了。”

“付将军的事情陛下已经知道,军队也早就出发,边城那里也不是只有那么一座城。”

“还有你王叔的骑兵队伍也在那,就算骑兵队伍量少,但也能起到一些作用,帮忙滋扰敌军,让他们无法做到全力进攻。”

见闺女还是一脸忧虑,宁长荣再次说道:

“当初咱们早就预料到他们会联手攻打边城的事情,城中的粮草兵器一应俱全,守一个月那是手拿把掐的事情。”

宁长荣说的十分自信,这也确实给了宁清西一份信心。

“希望如此吧。”

夜色沉寂,皓月随风流动。

常渊刚刚抬头,李公公便上伺候茶水。

一口茶饮下之后,感觉精神缓和了不少。

“现在是什么时辰了?”常渊开口问道。

李公公恭敬的回答道:“回陛下现在已是三更天。”

常渊愣了愣:“已经这么晚了吗?”

再过一会儿也都快到早朝的时间了。

他想了想说道:“今夜就不睡了,早朝的时候记得叫朕。”

李公公犹豫了一会劝道:“陛下,您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,再这么下去恐会影响龙体。”

常渊无所谓的说道:“朕只是两天两夜没合眼,可前线的将士却浴血奋战了三天三夜。”

他叹息了一声说:“跟他们相比,朕这算什么?”

……

今日的朝堂气氛略显沉重。

彻夜批改奏折,处理政事的常渊疲惫的揉了揉眉心。

“都说说吧,赶紧拿出一个确实可行的方法。”

北穹人和白莲教会联手攻打边城的事情,他们早已知晓,甚至早早的就做好了准备。

千算万算他们漏了刘建兴。

行军队伍这一路,沿着水泥路赶往边城时,遇到了突然杀出来的刘建兴。

准备好的粮草被抢走了大半。

人马也全都被击溃。

朝堂上众人皆是愤怒的表情。

谢鸿才突然站出:“若不是这群人半路埋伏,唐将军必不会如此轻易被击散。”

此次负责押运粮草的是唐明高,对方中了刘建兴等人的埋伏,被打得溃逃回荆州,如今正在等候发落。有一人站出来反驳:“行军打仗防的就是这些,唐明高狂妄自大,才会中了敌人的奸计!如今他自己出事不算,还要连累将士!前线的付将军更是还等着物资粮草!”

“如此大事,岂是一句遭遇敌人伏击就能糊弄过去?”

于是朝堂又开始吵了起来,有些人认为唐明高狂妄自大,有些人则是认为唐明高忙着运送粮草才会遭受敌人的埋伏。

本来两天两夜就没合眼的常渊更是心烦。

“够了!”

他一声怒喝,大家都安静了下来。

“正是让你们解决问题的,至于唐明高的事情,此事过后再议!”

谢鸿才想了想说,“陛下,为今之际是要再准备一批粮草,抓紧运输,好在咱们粮草充裕,倒也不是难事。”

“被打散的士兵重新再集结也并不困难。”

“重点是咱们这次派谁去。”

众人争相推荐自己认为可行的将军。

“罗老将军为人稳重,又有带兵打仗的经验,臣推荐罗老将军。”

“不行,罗老将军年事已高,不适合长途跋涉的急行军。”

“方将军如今正好就在荆州,不如让他前去?”

“方将军为人莽撞,此次粮草人力运输滋事体重,不可交于他。”

“马将军!马将军是最好的人选!”

常渊当然知道派马洪林去是最好的人选,可马洪林如今还在南边,召回来的话也需要一段时间。

宁长荣想了一想,拱手出列,对常渊恭敬的说:“陛下,臣建义由唐将军戴罪立功。”

也不是宁常说想帮对方说话,实在是大部分的将军都在外面。

留在荆州的也只是小猫两三只,并不足以胜任此次任务。

常文成也不能久留,他有任务在身。

唐明高已经是最合适的人选。

谢鸿才也跟着说:“曾同意宁大人的建议。”

“臣也同意。”

大家吵来吵去,发现还真没有别的办法。

罗学光确实合适,但他的身体撑不住。

若是他在路上出现了什么意外,那整支队伍听谁的?

“好,就让唐明高戴罪立功。”

监狱里关着的唐明高很快就被宣到大殿。

听闻此事可以戴罪立功后,他感恩戴德的说:“多谢陛下信任,臣一定把这批物资兵马送到!若有完不成,臣必提头来见!”

常渊淡淡的说:“希望你能说到做到,这是朕给你的最后一次机会。”

确定好此次的带队将军后重臣又在商议路线。

刘建兴能够那么精准的伏击他们,必定是有奸细。

这次路线商议只有常渊跟几个大臣以及唐明高知晓。

透露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,但很低很低,知情人就那么几个,要是消息被泄露出去很快就能锁定,谁也不会冒着杀头的风险做这种事情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次物资运输,还有一大部分来自民间捐赠。

而那个所谓的民间正是通过常渊开设的恩科获得官员名额的赵家。

在大安当官的赵家只是赵家的旁支,他们不可能拿得出这么多粮食,不用想,也知道是赵家的主脉在向他们示好。

→如无内容,点击此处加载内容←
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,请点反馈按钮报错!
目录
设置
设置
阅读主题
字体风格
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
字体风格
适中 偏大 超大
保存设置
恢复默认
手机
手机阅读
扫码获取链接,使用浏览器打开
书架同步,随时随地,手机阅读
收藏
推荐
反馈
章节报错
当前章节
报错内容
提交
加入收藏 <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> 错误举报